院校资讯

考得好就奖励,这种“输出型”奖励竟然是错的

孩子成绩好、表现好,我们就给TA奖励,这是大家的惯性思维。但是,这样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?将孩子的表现、成绩等,和奖励挂钩并非是科学的方式。 1 给孩子的奖励 为什么适得其反 前些天我们收到家长的留言:一位南京的妈妈想在这个超长假期治好儿子的拖延症,把玩Ipad的时长作为奖惩,没想到却适得其反。▼ 儿子做事很喜欢拖延,比如早晨7点半喊他起床,会赖床到8点多还不起来,经常耽误了上网课的时间。有试过跟他好好沟通,也批评过他,但都没有效果。后来我发现他很在意每天玩IPad的时间。 我就把玩IPad的时间作为奖惩,按时完成给他的任务就奖励时间,反之就扣时间。之后也试过在学习上用这种办法提高孩子的积极性,一开始效果都还不错,能调动儿子学习的积极性。在我和他爸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他的拖延症时,发现了新的问题,儿子之后做任何事仿佛都是为了玩IPAD而应付我们去做。 给孩子的奖励越多,TA反而背道而驰,用奖励来鼓励、刺激孩子变得更好不可行吗?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。 事实上,人都有一种特点,会放大眼前立马就有的利益。对未来之事,会冷静加以思考来做决定;而对于眼前之事,会十分看重立马获得的满足感。这一点放在孩子身上也一样。 把一些立马可得的好处放在眼前,孩子对现在学习的好处和马上能获得的满足感,积极性极具上升,自然把学习放在优先的位置。 这是反过来利用了“眼前利益”的特性,像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家长案例,在短期内会有不错的效果,但从长远看,把类似于看电视时间作为对孩子的奖励,TA很难会有实际的进步,这更像是一种对孩子的“贿赂”。 那到底怎样通过奖励,来实际提高孩子才好呢? 2 奖励考出好成绩 or 奖励认真读一本书 哈佛大学教授弗赖尔曾在美国对5个城市的孩子进行了实验,研究了奖励和孩子的课堂出勤率、学力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,总计约有250所学校、小学2年级到初中3年级的36000名孩子参与。 结果显示,可以更好、更有效地提升学力的,是对“输入型努力”进行奖励,而不是对“输出型结果”进行奖励。 什么是“输入”和“输出”呢? 根据“输出”进行奖励,是看“事情的结果”来决定是否给予孩子奖励,像弗赖尔奖励实验中的“小学四年级每次考分只要比之前考分高”“通信薄中的A”……简单说就是,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。 像认真读书、完成作业、保证学校出勤率、穿校服等,就属于“输入”类型,即认真读完一本书就奖励你。 ↑《学力经济学: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》 对“输出”进行奖励,会让孩子们把提高成绩作为更直接的目标,看起来效果会更好,但结果恰恰相反。 对“输入”进行奖励,奖励孩子们认真读书是提升综合学力较显著的方法。虽然不直接体现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,但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,会为此付出实际行动,读完一本书,或认真去完成一件事情。 另一方面,对“输出”进行奖励时,没有明确告诉孩子具体方法是什么,他们是不明白究竟要做什么的。 因此,输入>输出,和奖励输出型结果相比,奖励输入型努力会更好。 我们不应该依据考试成绩/事情的结果等输出型指标给予奖励,而应该依据读书、完成大人给的任务等输入型指标给予奖励,才是有效提高孩子综合能力的办法。 3 淡化奖励的频率 强化奖励的原因 当然,在通过“输入”型指标去奖励孩子时,我们也要注意奖励的频率和原因。 有网友说,她家3岁孩子某天突然学会开始和她谈条件了,比如说“今天上幼儿园因为表现好得了小红花,结束后可不可以给我买麦当劳吃。” 起初她并没有很在意,但随着孩子跟她像这样的“谈条件”事件越来越多,就发现问题的严重了。 为什么孩子学会了和大人讨价还价?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这种情况,可以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些细节:在哭闹不肯好好吃饭时,跟TA说吃完可以有奖励;不愿意上床睡觉时,跟TA说,现在睡觉的话明天可以去公园玩……类似的交换条件太多了。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,被称为强化理论(Reinforcement theory)。 在我们的某种行为被人肯定、或是可以为我们带来利益时,我们就会受到鼓励继续去做这件事情,当受到伤害,就会停止做这件事。在这个过程中,受强化物的影响,我们会对这个过程产生更深层次的记忆。 奖励某个行为,这个行为就频繁出现,这就叫做强化,奖励则是强化物。当我们想选择一件事或物去奖励孩子时,实际上是在选择强化物。 正确的强化物,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始终是变化的,最初会以孩子的目标出现,最后以辅助工具渐渐退出。 而像有些看电视、玩游戏这种“贿赂”行为,角色定位很难改变,孩子会始终把这件事当成目标。 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方式,得到很多人的点赞,她说,自己不会在考试前承诺给孩子什么物质奖励,而是将奖励出其不意地藏在孩子日常学习的过程中。 不要给孩子特定奖励的心理预期,奖励可时有时无,并且要告诉孩子奖励的具体原因,要具体到希望孩子养成的学习习惯上。 比如不要和孩子说,因为写好作业了,所以我给你10块钱,可以这样说:“这次作业你没有犯粗心的错误,而且字写得很好看,所以我给你奖励。” 这就是奖励了孩子的“输入型努力”,并强化了奖励的原因。 最后,要记得对孩子有所承诺就要言出必行,不能假装提出条件来威胁孩子,“被欺骗”多了,孩子对整个世界都会产生不信任感。

上一篇:再不听话,就不要你了”:父母一句话,影响孩

下一篇:孩子死在妈妈的监控里,别让科学育儿变成邪教

返回列表